7月15日,“澳门文化保育──以澳门民歌田野考察为例”交流会在澳门科学馆会议中心举行,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澳门卷》编纂组负责人、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戴定澄教授担任交流会主将嘉宾。包括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委员区荣智,还有参与编纂“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的各卷团队成员与评委,以及来自本澳文化、教育、艺术、社科研究等领域的人士、学生等近200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交流会邀请约200位文化、教育、艺术、社科研究等领域的人士、学生出席
由戴定澄教授担任编纂的澳门民间歌曲集成卷,是“十部民艺集成志书.澳门卷”之卷目之一。戴定澄教授通过播放汉语、土生、宗教、东南亚裔等不同形式及族群在澳门衍生的民歌,深入浅出地分析澳门民间音乐的历史和现况,让与会者感受不同时期、类型的本澳民间音乐风貌。他以生动的方式和学术的视野阐释民间歌曲的特色,是通过口头创作、大众流传的方式存在于坊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澳门民歌集结了各个时期不同宗教信仰及族群多元共融的特色,与本土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演进息息相关,是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对此,与会者反应热烈,就澳门民间艺术的定义、保育与传承等议题展开讨论,并提供了相关的素材。
澳门基金会吴志良主席在总结时认为,澳门地方虽小,然而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令弹丸之地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形成了本土的文化特色。他强调基金会很荣幸与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合作,于2012年承担了“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大型编纂出版项目,对本土民歌、歌谣、谚语、故事、戏曲、曲艺、舞蹈等范畴进行挖掘及调研工作,接受这项任务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此外,吴志良主席也表示希望能通过戴定澄教授分享民歌研究的宝贵经验,引起社会对本土文化保育的重视和支持